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Shawna Chia

Workdesk with Aki: Day #9

Updated: May 22, 2020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or down below!2


Aki and Winnie will be livestreaming their work desk weekly, Monday-Tuesday, 3PM-6PM.



- Last chapter of the text had too many abstract and convoluted concepts, hence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ading will be extended to next week.

- Winnie and Aki are learning and researching terms as they read

- Digesting concepts within concepts

- Translated text they are reading from is written in archaic language and formulas that are hard to interpret

- Communication labour between those of mutual trust & understanding VS those of opposing views

- Coexist standard as individual or work

- The exchange value of artwork --> Quality of content not its pricetag, value of work transform and is out of the author's control once it is disseminated

- Authorship regulates this exchange

- Utilizing Jazz as an analogy: in the context of Easy Does It
--> Participation and perception adds/subtracts value from the work
--> Creator no longer has control over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 Relinquishing control over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and extending accessibility and encouraging literacy 

- Encountership & Aura:
--> Encountership as unmediated perception
--> Aura is transferred to audience when the labour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s transferred to audience
--> 60s art movements like minimalism: it is what it is 
--> It is not devoid of meaning because the work is still needed
--> Object is the meaning
--> Co-creating and Co-existing without participation

- Re-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production in the arts



A Complete notes between Winnie (curator) & Aki (AIR)

【际遇(encounters)】

~在会议、约会、合作、游戏、节庆等这些人与人的情景中发生的偶遇或经验。

→ 未定型的会面、偶然且混沌

→ 事件、会见、引导遇见

→ 通过事件形式、或物品之间的共鸣


【际遇(作为形式)中的连结

~会见、人际联系、关系变化中使人进行连结的元素或要素:它可以是一种既有的人际关系(信任、血缘关系、合作),或是一种潜在或既有的集体(团体)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种会面的目的或者原因(如,约会),或是一个“交汇”的场所(一种可持续的“会见”,如广场、咖啡厅、社交场所),驱使会面的因素drive(心理因素或事实因素,如,社交的渴望,学习的需求),或是“会见”的触发器Trigger(让原本分开的元素彼此会面,或让元素出发“交集”,如兴趣、事件、共同点,对事、或物的共鸣)。


【参与型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设计】

→ 对于参与形式感兴趣时,人与人连结的要素就会变得重要起来

→ 环境因素的“设计”?事件、地点、(已知)事件

→ 寻找能与人产生联系的“显性”和“隐性”因素,同时考虑如何“置入implement”或“引导facilitate”这样一个诱发关系改变的触发器Trigger

→ 目的:“引导”一种人与人的会见、“搭建”关系的桥梁。→ “专注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艺术创作在人群中所创造的联系,或是关系的发明、社会性样式的发明上。”#place-making-event based activities-round table exchanges



【关系美学】

→ 关系美学:在艺术的主体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再现(社会样式)、在艺术的生产过程中是一种由艺术家和生产关系展开的动态联系(艺术家与主体、对象的关系、艺术家与生产的关系、策展人与艺术家主体间的对话)、当作品呈现在“展厅”这个特殊环境中它所展开的开放关系(内容呈现带来的“对话”-基于艺术作品的可理解性上展开的协商*、展厅体验所带来的实时讨论、与渴望被观看的本质、以及这些关系以外无止尽衍生的其他关系)艺术召唤某个时间点的事件,随性地决定在一天的某个时段,让第一件出现的对象(物品 object)转变成现成品(与观者间的一种契约)。

*每件艺术品的形式都是在与分享的可理解性中进行协商时完成的。艺术家就是通过形式而参与对话的。因此艺术实践的本质坐落在主体间关系的发明上。


→ 这样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这样的社会性不是竞争或暴力,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理解范畴下的“协商”。由于协商的结果不是单一“作者”式的,而是基于多样的解读而认知的,由此它带来了一种融入、互动的民主性。(比起常规的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品的单一作者,向观众叙述imposing其绝对性的艺术概念,这样的预先基于一定共识开始展开的“解义”,给予了观众参与评议的可能,虽然这样的评议并不能代表它的批判性价值。联系到author design、co design也是这样一个趋势。)

→且真还原社会样式?

→抽象的情景是否能产生真实的讨论?

→ 网络扩大了参与的可能性

→ 即时的而且非限时的(“以及这些关系以外无止尽衍生的其他关系”)


→ 大众的体验(作品与大众发生的关系、或在观看过程中与艺术品产生的开放关系)=关系美学作品的价值吗?观众和艺术品共同建立的认知集合,(观者的伦理观与艺术家及作品的集合、作品对人的观感)

它的价值有多少?观众对它的通俗认知(比如说一个日常物品),能促进艺术语境与大众知识网络的融合,建立关系的桥梁,建立共同认知的集合。但在解读这种集合时,需关联与其相关的艺术史和其与世界间的联系。

*****两者都关注关系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既存架构,并且渴望通过艺术的语境(美学)或艺术策略(体验、方式、观感)探寻关系的框架或其改变。

参与型艺术是基于人际联系为目的的介入,它是为了搭建关系、或共同营造而建立的;关系美学中的人际联系,或(公共)参与,与参与型艺术中的“参与”有交集,但只是关系美学中关系层面的一部分-为建立共同认知的集合与一种临时的“协商成果(共鸣、认可)”。利用某种预先界定的关系框架。对既存关系的探索:在社区参与中,关系框架=邻里联系和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在关系美学中则可能是一个具体或宽广的社会关系。


→ 对于连结的理解:

相信微观意图、类型社区、区委会、大学幼儿园的设置会扮演一种绝对关键的角色。建立一个附近的信息网,邀请民众连系其中…个体围绕在情景式艺术品周围形成的连结……以更为激烈的方式入侵了关系的纹理中。(这种趋势也影响了social design中的一部份实践语汇:conected、hacking、role playing)


→ 【关系美学中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家将下列事物命名为艺术品:

1.社会性时刻;

2.社会性的生产性物件。



→ 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也扮演了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艺术家的角色】

【1-艺术家在场的重要性(be in present)】

~置身于x内部,不断地对“周遭事物的消化”

~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身先示范)

~呈现其真诚 →作用:产生体验的时间、交流领域,从而与这种情景发生联系、(与情景中的人产生联系、建立信任)、产生临时集体性、产生出“以及这些关系以外无止尽衍生的其他关系”

【2-艺术家在场作为一种表演,其人格与角色的重塑】

~展现艺术家的社会面貌(示意、共活性) ~艺术家在场时(社会参与时)社会面貌的变化:演出中的人格特质

→ “寻求组成艺术再现的基础社会关联 […]在机构中的艺术家/策展人这两端,只是决定艺术生产的人际关系的第一层:艺术家和演出中的人格特质合作(合并一体)时,便会超出这关系[…]就是从内部对一个人物进行重塑。”



【关系美学和参与型艺术、社会设计的共同之处】

→ 【共活性】

~它是一种连结中的社交面貌:有好的、共建的、进步的。(→ 这样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这样的社会性不是竞争或暴力,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理解范畴下的“协商”。)

→ 【过程为先导】

~艺术家都没有预期会发生什么事。(不以结果为目的的实践,能包容创作过程中的“无定形”和不确定性

→ 这一点与传统的设计不一样,传统的设计讲究“物化”或对于问题解决的一种服务。

→ 【政治语境:占领Occupation】

社区营造和关系美学方法或者语境上的共同点:

在场的驻地,可以是在艺术的生产中将画廊、机构、艺术家生活的组成部分都与融入进去;或者,占领,则是将空间以及其场域被定义为艺术家命名的特种形式,以身占领,标以标示make a statement;艺术家作为一种劳动力,以其宣称的statement为宗旨,付出“共建”或“营造”的劳动力。

→ 【社会透明Social Transparency】

作为一种品质:具有跟其他人类活动产物完全不同的特殊质量:就是它的(相对性)social transparency (社会性、协商、呈现/开放“社会”内容access、激发了一种-关于艺术作品所提及的主题的-民主关心)。


ki and

Cay

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Workdesk with Aki: Day #12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or down below!2 Aki and Winnie will be livestreaming their wor

Workdesk with Aki: Day #11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or down below!2 Aki and Winnie will be livestreaming their wor

Workdesk with Aki: Day #10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or down below!2 Aki and Winnie will be livestreaming their 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