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Shawna Chia

Workdesk with Aki: Day #7

Updated: May 10, 2020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or down below!200429:


-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 broadcast, Aki did not initially establish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output, but presented the research process by limiting the "fixed reading time" and "working style".

-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will begin with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design" in relation to "relational aesthetics", "community creation or social participation art" and other related art practices to clarify the boundaries of "social design" practice.

-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search, Aki explored the working methods of live screens and dialogues. On the one hand, Winnie and Aki reread as a way to deconstruct and reorgan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unlearning process), starting from "relational aesthetics" as the origin into Western philosophy.

- Here, Aki breaks down the past few weeks: 

Week 1:
"Process, invisibilities, re-framing values"
reading

Week 2:
reading
methodology
cybernetics public sphere ...

Week 3:
crystallizing relational aesthetics
glossary
socially engaged art / social practises
learning and unlearning *


-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relational aesthetics, entering the works of relational aesthetics requires:

a. The basic literacy of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bstract thinking

b.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rt history
 
c. Critical thinking: analysis, understanding, judgment, and generating oneself the opinion of.

- In philosophy and art history, contemporary art work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relations, social production history, economy, and politics, so Marx ’s theo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here.

- Relational aesthetic art creation is completes its purpose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the current and extend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like a dense network, which will jointly construct or deconstruct some of the results with the creator.

- However, although philosophy and knowledge systems still play a key role in art certification, in the case of philosophy, artists will focus on how to express the overall meaning of artworks through speech, especially the wider meaning and context of culture and knowledge, the value of the output of the object and conceptual value to the society or art history. But in this way, the artwork becomes an accessory of philosophy.


References: 
"Viewing Art through Relational Aesthetics: Healing Ceremony in Late Capitalism", Guo Jiaxun, http://www.weeknight.com.tw/2017/06/27/rel=ational-aesthetics/


- Aki and Winnie also discussed social design as a strategy for applied theory of urbanism

- Relational aesthetics as a strategy for applied philosophy and art theory
→ Open? Negotiation

- They also went onto talk about Constant's New Babylon and how its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al space opened a new perspective on urban space research. Jumping to Dadaism, Surrealism and how such movements and styles of art may come across absurd, weird and unpleasing in their advocation of truth, objectivity and unification of different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be it life, death, reality or dream state. 










Complete notes between Winnie (curator) & Aki (AIR)

-------Aki

20200504:


0、Refelction


本次的驻场由于直播的特性,并没有一开始确立研究内容以及产出,而是通过限定“固定时间”和“工作方式”呈现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内容将由“社会设计”定义开始,类比“关系美学”、“社区营造、或社会参与型艺术”等相关艺术实践来清晰化“社会设计”实践的边界。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我们摸索了直播屏幕和对话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将重新阅读作为一种解构、重组知识架构的方式(unlearning* process),由“关系美学“作为原点展开向西方哲学、艺术类别等理论的发散。另一方面,通过策展人对话的方式,碰撞、再重组已知的词汇(re-framing the terms)。


week 1:

  • ”process、invisibilities、re-framing values“

  • reading


week 2:

  • reading

  • methodology

  • cybernetics public sphere……


week 3:

  • crystallizing relational aesthetics

  • glossary

  • socially engaged art/social practises

  • learning and unlearning*


Un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discarding something from your memory. When you unlearn something you forgot it, put it aside, and you lose knowledge of it.


glossary or lexicon

重组知识架构的作为一种重新学习的方式(unlearning* process)

translation of it.

on unlearning

转译-/forgot erase/and what for/the new form/


unlearn as an awareness?


  • linking of knowledge system

  • personal association with certain knowledge



Unlearning【new】

通过实践来做到unlearning。


1、除了了解关系美学的理论,走入关系美学的作品中还需要:

  • 理解的基本素养:理解抽象性思维的能力、对于西方哲学、艺术历史的基本了解,一部分的艺术经验(类比其他艺术作品的能力)、最后才是批判性思维:分析、理解、判断、产生自己的观点。

  • 在哲学、艺术史当中,当代的艺术作品与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历史、经济、政治息息相关,因而马克思的理论又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

關係美學式的藝術創作是渴望透過溝通完成其作為,而當下與延伸出的人際關係像一張綿密的網絡,將與創作者共同建構或解構部分成果。

然而哲學與知識體系在藝術認證上雖仍扮演關鍵角色,在哲學獨大的情況中,藝術家將聚焦於如何透過哲學言說表達藝術品的整體意義,尤其是文化與知識上延伸意義及脈絡,並說出該物件與觀念的產出對於所處社會或藝術史的價值。不過這樣一來,藝術品就成了哲學的附屬品。

過去美術館或文化中心以意義、脈絡或價值「認證」藝術品的方式 ,使當代人在心慌慌的同時,又要面對看不懂的藝術品以及生冷的藝術形式。

《透過關係美學看藝術: 晚期資本主義中的療癒儀式》,郭家勳,http://www.weeknight.com.tw/2017/06/27/rel=ational-aesthetics/



-medium,materialism, immaterialism,aesthetics

-agency → co-creation

-role play:111,

-/encounter/→ curating/directing an encounter

--intervention/conceptual art/activism

-social design, 艺术家的判断

-控制论的方式来做研究


Social design as a strategy for applied theory of urbanism

Relational aesthetics as a strategy for applied philosophy and art theory

→ open? neogotiation



2、简短的词汇表(相关条目):国际情景主义、新巴比伦、列斐伏尔、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政治生活等概念”新的认知,延伸出了--景观社会的观点。受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虚无的”、潜意识),景观社会讨论“日常的”、“真实的”、“虚构的”的本质,将已物化的商品、生活、城市解构、重组成了一种新的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生产及产品反过来统治人:商品符号与信息的不断膨胀使大众日渐沉迷于图像世界的华丽外观表象单纯追求着感官的刺激。景观以大众传媒的形式伪造了现实,本应真实的日常生活社会变成了虚假的景观社会。

景观以大众传媒的形式伪造了现实,本应真实的日常生活社会变成了虚假的景观社会。人们看到的只是伪真实的景观社会,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进行革命以摧毁表象的景观,释放人的本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


情境主义要对束缚人的社会和生活进行彻底的解放和变革。德波在报告中简要论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及意识形态问题,梳理并总结了各先锋派艺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整理和提出了较为明确完整的情境(Situations)和景观(spectacle)的概念、情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目标,包括其时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到处向主导文化展现出一种革命性的选择,调整目前正在进行但缺乏能被充分理解的观点的研究,并且,为了能够实现集体行动,通过批判和宣传来鼓励那些所有国家里最先进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与我们取得联系。”


德波可能更希望人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诗意生活,达到个体的解放。其中包括对日常愉悦感的强调,对感官感受的随机性侧重以及对日渐异化的“日常生活”进行解放的各项计划。


-约在1958年康斯坦特对传说中的古巴比伦城与现代城市的优美景象进行对比研究将“新巴比伦”这一名词引入其著作中。“巴比伦”原意指“ 神之门”,康斯坦特将新巴比伦暗喻为“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这即是他孜孜不倦探索的基于日常生活情境建构的理想城市。

他认为功能、理性并非第一,城市应当创造生活我们需要有建设性的想象力来实现梦想。在新巴比伦的这个游戏环境里人们突破常规,创造各种可能的情境任何超越我们常规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康斯坦特在1948年写到:“定义愈完善,旁观者愈认为其缺少灵活性。”这是一个寻求变化和游戏的城市,它期望通过自由的形式、混合的使用和功能的灵活来超越理性主义最终建立起有新意的,同情人类顽皮和社会需要的城市。


新巴比伦计划作为情境主义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具有极大影响力被称为1950-1960年代极为辉煌的一项实验性设计是建构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混合物。康斯坦特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兴趣源于20世纪50年代他对巴黎、伦敦城市的观察。在那里,他看到人们不停地新建房屋、推倒房屋.然后搬家……交通变得拥挤人们也随即消失—机械化的城市工业环境已经萌芽。基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创造性、愉悦性、共享性的思考维度,康斯坦特在新巴比伦中所致力的情境空间建构开启了对城市空间研究的全新视角。


-列菲伏尔(H. Lefebvre)的日常生活批判理

“分析日常生活可以在平凡中发掘出不平凡 日常生活是生计、衣服、家具、家人、邻居、环境……是反映个体人真实生活的存在,从这种最平淡无奇但又与人形影相随的生活中寻求一种城市分析模式应当是最有效的。


---

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深受虚无主义观点的影响,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无实际价值,包括艺术在内。达达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根基在于机遇和偶然性因素。


科隆:艺术的虚无性和反中产阶级价值观。

柏林:具有非常显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色彩。汉纳·胡赫和乔治·格罗茨用达达主义的观点来表达对战后共产主义的同情。格罗茨和约翰·哈特菲德在这一时期共同发明了“摄影蒙太奇”技术。

纽约:艺术家们并没有以“达达主义者”自居,然而他们却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对旧的艺术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肆的炮轰,在这些刊物中,他们将旧的艺术讥称为“博物馆艺术”。杜尚开始以现成品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1917年,他发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个写有“R. Mutt”字样的小便池。


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深远。 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超现实主义绘画 编辑

弗罗伊德以梦的解释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时代,受其影响,在1922年前后,在达达派艺术内部,产生了超现实主义,对整个欧美影响巨大的现代画派。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因此,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根源,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的人们,开始对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失去兴趣并最终与之分裂。不少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转向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他们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热衷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和理性约束的表现手法。以求脱离现实的残酷与悲哀。

“超现实主义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结合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客观。”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统一起来。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


3、哲学、本体论、新唯物主义


本体论(ontology)就是研究being的学问。being在中文语境中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译法,一为“是”,任何以是为构成的名词本质的研究。二为“存在”。它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探讨存有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本体论就是“研究到底哪些名词代表真实的存在实体,哪些名词只是代表一种概念”。所以本体论成为某些哲学分支的基础。


因为“事物”这一概念是包含各种现象和关系在内的,而哲学上的本体是不包含关系和现象的,哲学上的本体似乎更应该解释为“物体或者物质本身。所以说,哲学上的本体应该就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或者“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这个意思, “自在之物”与“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应该就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物体或者物质本身”。我们心里有实在观念的某种特性、性质或属性,就是本体。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需要联系在一起理解。本体论是一元的,回答的是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最真实的事实是什么样的。认识论已经二元化了,回答的是人和真实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方法论回答的是人如何去发现最真实的事实。


存有是什么?

物质物体是什么?

物体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 (除此之外)

  • 对比参考

  • 对立面(反面声音的参考)

-

斯坦福大学的Gruber给出的:“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也有的地方翻译成:本体是指一种“形式化的,对于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

本体就是用详细的描述方法定义出来的概念或者概念体系。而人工智能建构本体的方法却恰恰与此相反,它要做的不是对事物进行抽象,而是对抽象的概念进行详细的描述,把抽象的概念还原成具体的东西,把“一种哺乳动物”的羊,描述成一只长着一只头、两只角、四只蹄子、一身毛,吃草、喝水、会叫唤……的羊。

------


《荷马史诗》从故事中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奥秘。那么这个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这个本源无法体验,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抽象对象?thales说,是水。世界的本源是水,它提供了一个认知非常抽象事物的手段--类比。将特质类比。

巴门尼德parmenides认为它需要通过语言来理解的(xx是xx)


苏格拉底:人们在辩论时会有意无意的使用词语意义变得不确定,因而希望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来不断精确词语的意义,这样一种主词界定的方法被他成为辩证法dialectic,辩证法的构词非常直观,dia指两者之间,lect指讨论,即两个人的讨论,两种观点之间的相互冲突、补充。


亚里士多德:从语言开始分析;随后他开始区分:加种差,找到一个更高的属,随后在这个属之中找到该事物与其他同类区分的特质。(在艺术、哲学范畴中找到更高的“属”,再在同源中找到特质差)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根本上有什么存在?(What is ultimately there?)

它是什么样的?(What is it like?)


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黑格尔:“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不能完全包揽形而上学的工作,不同语境对于我们理解一个词虽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主词界定本身的确切性更重要。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是根据结合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的唯物辩证法,去解释人类历史演变的过程。主要关注的是对历史规律的阐明,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归入历史哲学,具体地说是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1][2]伯恩施坦则在哲学上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决定论的学说,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5]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6]它的基本论点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可以解释的。这过程不是偶然或任意决定的。要用一定时代的社会基本结构来解释,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的时候,要用阶级斗争来解释。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12][13]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1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第二,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6]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基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此种观点日后成为生产力理论的共产基础之一。


德勒兹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存在的真实所是,而分类法意义上的概念无法达至内在的差异,“如果哲学要确实直接关乎物,就必须是‘关于抓住物本身,达至物之所是,达至物之同他物差异所在,达至物的内在差异性’的哲学”[6]


如康德和柏格森,德勒兹认为传统时空观是立足于主体的位置、运动的。他认为,纯粹的差异是“非时空性”的,差异是一种“the virtual”(虚拟)的概念。“the virtual”(虚拟)在此不是“虚拟现实”的“虚拟”,而是有关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过去”的定义:“real without being actual,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7] 。(中译本作“现实而非现时,理想而不抽象”[8] )德勒兹说的“虚拟”,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德勒兹的“虚拟”是如同“过去”之于“当下”那样一般的“一种前在于物的非实体”。德勒兹的“虚拟”是当下真实经验的前在环境条件,是物本身内在的差异性,“从中构建出的概念同概念所指之物是一体的”[9] 。德勒兹有关差异的说法不是实践的空谈抽象,它是一套确实起作用的系统——差异物之关系结构,这个系统构建出了真实的空间、时间和感知。[10]


德勒兹认为,非语境化(脉络化)的概念只能生成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命题,例如,将“因果关系”这个概念超出经验地讨论,就会讨论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样的无解的命题。德勒兹将康德的说法反转:经验的生产性使其超越概念,而这富有差异性的经验能够使得概念被生产、让我们不被分类法所桎梏,让我们不受限制地思考。

主体

主体(Subject)在哲学上指的是一个拥有独特的意识并且/或者拥有独特个人经历的存在,或者另一个外在于其自身并与其有关系的实体。主体是观察者,客体是被观察者。



4、关系美学【framing terms】


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Workdesk with Aki: Day #12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Workdesk with Aki: Day #11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Workdesk with Aki: Day #10

Documentation of Aki and Winnie (curator) discussing Aki's works and current events. You can view the live recorded video on the JBS page...

Comments


bottom of page